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典型 > 正文

“折翼天使”的守护神——记2021年度“最美开州人”、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主任祁琳

发布日期:2022-05-07 15:06

祁琳给孩子做PT治疗

“孩子每学会一个新动作,成长一小步,我都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幸福感和自豪感不亚于他们的父母。”虽然只在儿童康复中心工作了7年,她却让376名残障孩子“站”了起来。她就是被大家尊称为“折翼天使”的守护神的2021年度“最美开州人”、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主任祁琳。

主动请缨调换工作

4月24日,在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一位端庄秀丽的工作人员正在给一个孩子进行功能训练,孩子每做完一个动作,她都会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说:“宝贝真棒,加油!”她就是祁琳。

今年53岁的祁琳,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汉丰医院、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护理工作,并任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主任。

在护理岗位上,祁琳先后荣获开州区“十佳护士”“百姓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和“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她本以为会一直在护理部工作到退休,可没想到,2014年11月,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建儿童康复中心,因她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被暂调到儿童康复中心工作并任儿童康复中心主任。

“我原打算把儿童康复中心建好后,就回到护理部工作,可偶然的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死心塌地在儿童康复中心扎了根。”祁琳娓娓道来。

2015年11月的一天,祁琳接到区残联的电话,让她立即到区残联去。当祁琳匆忙赶到区残联办公室时,看见2个如面团似的孩子瘫在沙发上。这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因重度脑性瘫痪导致他们运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看着两个孩子,祁琳顿时母性泛滥,情不自禁地对他们产生了呵护、保护、关心之情,萌生了让这些“折翼天使”好起来的想法。回到单位后,她主动请缨调到儿童康复中心工作。

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说者容易,做者难。从护理工作到特教工作,这不仅是角色的转变,而且要重新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对于从没涉足特教工作的我来说,确实有些困难,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祁琳说,为尽快适应新岗位,掌握新技能,她先后到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童分院、重庆市残联、重庆师范大学进修学习特殊教育及儿童康复知识。

祁琳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童分院进修期间,该院康复科的工作人员被她勤奋好学的精神打动,总是耐心细致地手把手、面对面教她,让她很快掌握了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深刻理解了儿童康复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为谁做。

回到单位后,祁琳开始四处招贤纳才,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儿童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康复技能。经过一年时间的辛苦组建,我区首家公立儿童康复中心应运而生。为满足患者的需求,儿童康复中心随即增设了孤独症、智力类别康复项目,填补了我区孤独症、智力障碍儿童康复的空白。

“我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全家人都深感无助,听说云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让孩子症状好转,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祁琳。祁琳用她的爱心、责任心帮我孩子治疗了孤独症,孩子现在已进入普通小学读书,身体和身心较之前健康了很多。”汉丰街道永先社区居民唐某介绍。

不辞辛劳上门宣传

“儿童康复中心作为市残联定点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尽管政府兜底免去了残疾儿童治疗的一切费用,但有些家长一听到‘残疾’两个字,就觉得晦气,脸上无光,宁愿把孩子‘雪藏’在家里,也不愿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祁琳说,针对这种情况,她只能送医上门,为孩子做康复训练。

每个月,祁琳都会带着儿童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以院坝会的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惠民政策,详细讲解残疾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苦口婆心劝导家长把孩子送到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但收效甚微,仍有许多家长无动于衷。

去年3月的一天,祁琳在丰乐街道一居民家看到,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正在冰冷的地上爬行。祁琳顾不得孩子满身是泥,连忙抱起孩子对孩子母亲说:“孩子不能走路,快把他送到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吧,给他一次‘站’起来的机会。”

祁琳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孩子的母亲,她当即答应把孩子送到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经过4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孩子可以扶着围栏“站”起来了,他笑得那样甜,“站”得那样稳,从此他的人生和命运被改变。

“孩子能‘站’起来,全是祁琳等康复老师的功劳。如果没有她们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孩子可能还在地上爬行。”小孩的母亲十分感激地说。

“在祁琳多次动员下,我带着孩子到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经过康复训练,孩子不但能日常交流了,6岁时到万州参加儿童口才竞赛,还获得了二等奖。如果没有祁琳,我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说话,更别说去参加口才竞赛了,她让我的家庭重振了生活勇气。”云枫街道的彭大姐提起祁琳赞不绝口。